景德镇传统薄胎瓷制作技艺
薄胎瓷亦称“脱胎瓷”、“蛋壳瓷”。胎体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内,人称之为:薄似蝉翼,亮如玻璃,轻若浮云。景德镇薄胎瓷是在北宋影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始于明永乐时,成化时已有较高成就,万历时有卵幕杯、流霞盏等著名产品。在明代隆庆、万历年间(1567-1620年),景德镇有个自号“壶隐老人”,名叫昊十九的制瓷名家,其所制“卵幕杯”“薄如蝉翼,轻若绸纱”,一枚才四十八分之一旧市两重。 国际友人把制作薄胎瓷器的技艺,称之为“神技”,把薄胎瓷器誉之为“天上才有的神奇珍品”,景德镇薄胎瓷器先后荣获国家银质奖和国际博览会金奖。
制作薄胎瓷器,是一种特种工艺,有着它的技艺的科学性、观赏性、独创性和实用性。薄胎瓷制作技艺看似简单,实质奥妙无穷。从配料、拉坯、利坯(修坯)、上釉到绘画、烧制,须经四十多道工序,全部采用手工,分三次烧成。制作时,要精选最好的原料,经过严格的精制后,用手工拉成粗坯,用各种坯刀精修,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。利坯要经过粗修、细修、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,才能将粗坯修至0.5毫米左右,至蛋壳那样薄。制作时,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,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。